《道經》
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
最初老子的原文是“道可道,非恆道。名可名,非恆名。”在漢代,為避文帝(劉恆)的諱,才改為“常” 。第一個“道”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,“可道”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。 “非常道”,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“道”的變化因人而異的。前一“名”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,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,“非恆名”,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,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,還有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,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,只見到其中的一面。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
- 可解釋的道﹐不是真正的"道"。 可明示的名﹐不是真正的"名"。
- 可以說它是"無"﹐因為它在天地創始之前。 也可以說它是"有"﹐ 因為它是萬物之母。
- 所以﹐從"無"的角度﹐可以揣摩"道"的奧妙。 從"有"的角度﹐可以看見"道"的蹤跡。
- 有與無只是說法不同﹐兩者其實是一回事。 既是有又是無﹐ 這就叫"玄"。
- 玄之又玄啊,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!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-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,這就是醜了。 都知道以善為善﹐這就是惡了。
-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﹐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﹐長和短互為比較﹐高和下互為方向﹐聲響和回音相呼應﹐前邊與後邊相 伴隨。
-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﹐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。 聖人施 行的教化﹐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。
-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﹐生養而不據為己有﹐施予而不自 恃其能﹐成了也不自居其功。
- 他不自居其功﹐其功卻永恆不滅。
不尚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1知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夫 : 原作「天」。據河上公本、《馬王堆老子乙》改。
- 不崇尚賢能之輩﹐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。
- 不看重珍奇財寶﹐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。
- 不誘發邪情私慾﹐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。
-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﹐是使他們心裡謙卑﹐腹裡飽足﹐血氣澹 化﹐筋骨強壯。
- 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﹑無所欲的狀態﹐那麼﹐即使有賣弄智 慧的人﹐也不能胡作非為了。
- 遵從無為之道﹐則沒有不太平之理。
道沖而用之或不盈。淵兮似萬物之宗。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。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- 道﹐空虛無形﹐其大能卻無窮無盡﹐淵遠深奧啊﹐像是萬物的祖先。
-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﹐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﹐和於生命的光中﹐認同塵土的本相﹐便能在幽幽之中﹐看到(道)那似有似無的存在。
- 我不知道他是誰生的﹐只知道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。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- 天地不理會世人所講的仁義﹐在其看來﹐萬物不過像是祭神用的稻草狗。 聖人也不理會世人所講的仁義﹐在他眼裡﹐百姓不過像是祭神用的稻草狗。
- 天地之間﹐不正像冶煉的風箱嗎﹖ 虛靜而無窮無盡﹐越動而風越多。
- 話多有失﹐辭不達意﹐還是適可而止為妙。
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- 幽悠無形之神﹐永生不死﹐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。
- 這個母體的門戶﹐便是天地的根源。
- 冥冥之中﹐似非而是﹐延綿不絕﹐用之不盡。
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
- 天長地久。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﹐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﹐所 以能長生。
- 所以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﹐他反而在前;把自身置之度外﹐ 他反而長存。
- 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﹐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﹖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衆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-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。 水善於滋養萬物﹐而不與萬物相爭。
- 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﹐所以跟道很相近。
- 居身﹐安於卑下﹔存心﹐寧靜深沉﹔交往﹐有誠有愛﹔言 語﹐信實可靠﹔為政﹐天下歸順﹔做事﹐大有能力﹔行動﹐合乎時宜。
- 唯有不爭不競﹐方能無過無失。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天之道。
-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﹐自滿自溢﹐不如罷了吧。
- 千錘百煉的鋒芒﹐也長不了的。
- 金玉滿堂﹐你能守多久呢﹖
- 富貴驕﹐是自取災禍啊﹗
- 大功成了﹐名份有了﹐自己便隱去﹐這正是上天之道。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愛民治國,能無知乎?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- 誰能使靈魂與大道合一﹐毫無離隙呢﹖
-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﹐像嬰兒一樣呢﹖
- 誰能洗淨內心的雜念﹐透亮如明鏡呢﹖
- 愛民掌權﹐誰能捨己順道﹑無為而治呢﹖
- 運用心智﹐誰能因應天意﹑如雌隨雄呢﹖
- 明白通達﹐誰能超越人智﹑擺脫知識呢﹖
- 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﹐他創造養育並不強行佔有﹐他無 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﹐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。 這真是深 不可測的恩德啊﹗
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-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,圓木有空的地方,才 對車有用處(可行走)。
- 揉合黏土製成器皿,上面有空的地方,才有器皿的用處(能容納)。
- 為房屋安窗戶,窗戶有空的地方,才對房屋有用處(取 光亮)。
- 有形者對人有利益,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。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田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
-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,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,豐腴 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,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,珍奇財寶令人 行為不軌。
-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,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,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,據此而取捨。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
- 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,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。
- 為什麼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呢?寵是來自上面的,得 到時吃驚,失去時也吃驚,所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。
- 為什麼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?我有大禍患之憂 慮,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;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 外,我還有什麼禍患可憂慮呢?
- 所以捨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,堪為普天下的寄託;捨棄 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,堪得普天下的信靠。
視之不見,名曰夷;聽之不聞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- 看見而不曉得,叫做‚夷‛;聽到而不明白,叫做‚希‛; 摸索而不可得,叫做‚微‛。 2‚夷希微‛三者,不可思議,難究其竟,所以它們溷而為一。 3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,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。
- 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,又復歸於空虛無物。
- 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,沒有形象的形象,叫做恍惚。
- 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,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。
- 秉持著上古之道,可以把握當今萬有,知道其由來始末,這便 是大道的要領了。
古之善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。豫兮若冬涉川;猶兮若畏四鄰;儼兮其若容;渙兮若冰之將釋;敦兮其若樸;曠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濁;孰能濁以靜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-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,其微妙玄通,真是深不可識。 由於深 不可識,只好勉強來形容他:
-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,謹守好像畏懼四鄰,恭敬嚴肅如同作 客,流逸瀟灑如同化冰,純樸得好像未經凋琢,曠達得好像高 山空谷,敦厚得好像渾不清。
- 誰能沉澱溷濁的,使之漸漸清澈?誰能啟動僵死的,使之 徐徐復活呢?
- 持守此道的人,是不會自滿自溢的。 唯有不自滿自溢,才能 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。
致虛極,守靜篤。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是謂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
- 內心虛化到極點,持守安靜到純一,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 中,看出其來龍去脈。
- 萬物紛紜,都複歸其本根。
- 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。
- 平靜安息便是複歸了真生命。
- 複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恆。
- 認識永恆便是光明。
- 不認識永恆,就會任意妄為,後果兇險。
- 認識了永恆,就能萬事包容。 萬事包容,就能公義坦蕩。
- 公義坦蕩,則為完全人。 完全人,則與天同。 與天同,就歸 入道了。
- 歸入道,可就長久了,即使肉身消失,依然平安無恙。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悠兮,其貴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
-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,人們彷彿感覺不到其存在。 次一等的, 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。 再次的,使人畏懼害怕。 更次的,遭 人們慢視。
- 信實不足,才有不信。
- 悠悠然大道之行,無須發號施令,大功告成之後,百姓都視 之為自然而然的事,說: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!
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- 大道廢棄了,才出現仁義。
- 智慧出來了,才有大偽詐。
- 六親不和,才大講孝慈。 國家昏亂,才呼喚忠臣。
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此三者以為文不足。故令有所屬: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
- 棄絕成功與智慧,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。 棄絕仁義的說教, 人民就會復歸孝慈。 棄絕技巧與功利,就不會有盜賊為患。
- 然而,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,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 行,就是:認識生命的本根,持定存在的本原。
- 使自我越來越少,使慾望越來越澹。 拒絕人間的學問,保持無憂無慮的心。
絕學無憂,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衆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。我獨怕兮其未兆;如嬰兒之未孩;儽儽兮若無所歸。衆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,俗人昭昭,我獨若昏。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無止,衆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- 恭維與呵斥,相差有多遠?讚美與厭惡,區別在哪裡?人所 畏怕的,不能不畏怕啊。
- 荒野啊,廣漠無際!眾人熙熙攘攘,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 席,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台。
- 唯獨我渾然無覺,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;溷溷。
- 眾人自滿流溢而出,唯獨我彷彿遺失了什麼。 我真是 愚笨人的心腸啊!
- 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,唯獨我一個昏昏然然。 世俗的人個 個斤斤計較,唯獨我一個馬虎不清。
- 大水蕩蕩淼如海,高風習習行無蹤。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,唯 獨我又沒用又頑固。
- 我這樣與眾不同,是把吃喝母親,看得高於一切啊!
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。道之為物,唯恍唯惚。忽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閱衆甫。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?以此。
- 最高的道德形式,是徹底順從道。
- 道作為存在物,完全是恍惚惚的。 恍惚之中有形象,恍惚 之中有實在。
- 在他的深遠幽暗中,有一個精神存在著。 這精神至真至 切,充滿了信實。
- 從古到今,祂的名從不消失,好叫人們看見萬物之父。
- 我怎麼曉得萬物之父呢?就是由他而來。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弊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。
- 受屈辱,就得成全;受冤枉,可得伸直;低窪的,就被充 滿,將殘的得新生,缺乏的便獲得,富有的便迷惑。
- 所以聖人單一持守道,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。
- 不自以為能看見,所以看得分明。 不自以為是,所以是非昭 彰。 不求自己的榮耀,所以大功告成。 不自以為大,所以為天 下王。
- 正因為不爭不競,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。
- 古人說‚受屈辱必得成全‛的話,豈是虛構的嗎?那確實得 成全者,天下便歸屬他。
- 原文 1 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 2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12。
- 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
- 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希言自然,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
- 少說話,合乎自然本相。
- 狂風刮不了一清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。 興起風雨的是誰 呢?是天地。 天地都不能長久,何況人呢?
- 所以,修道的人就認同道,養德的人就認同德,犯罪的人就 認同罪。
- 認同道的人,道便悅納他;認同德的人,德便悅納他;認同 罪的人,罪便悅納他。
- 信心不足,才有不信。
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見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無功;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:餘食贅行。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- 翹著腳就站立不住,蹦著高就走不成路。
- 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,自以為聰明的是傻子。
- 自我誇耀的徒勞無功,自高自大的不能為首。
- 從道的眼光來看,這些東西像多餘的飯,累贅的事,只會讓 人厭惡。 有道的人不會這樣的。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- 在產生天地之前,有一個溷然一體的存在。
- 寂靜啊,空虛啊!獨立自在,永不改變。 普天運作,永不 疲倦。
- 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。
-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,姑且寫作‚道‛,勉強起個名字 叫‚大‛。
- 大,便無限飛逝,飛逝而致遠,至遠而回返。
- 所以道為大,天為大,地為大,人也為大。 宇宙中四個為大 的,人是其中之一。
- 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,地以天為法度,天以道為法度,道以 自身為法度。
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
- 重是輕的根基,靜是躁的主人。
- 所以君子每天出遊時都帶著輜重。 雖有榮華壯觀,他卻 安然超脫。
- 然而有的大國君主,只重自身,輕慢天下,以致滅亡。
- 輕浮就會失去根基,驕躁就會失控。
善行無轍迹,善言無瑕讁;善數不用籌策;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。
- 善於行走的不留蹤跡,善於言詞的沒有暇疵,善於計算的不 用器具。
- 善於關門的不用門插,卻無人能開;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, 卻無人能解。
- 聖人就是這樣一直善於拯救世人,無人被棄之不顧;一直善 於挽救萬物,無物被棄之不顧。
- 這就叫承襲、傳遞光明。
- 所以說,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,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資 財。
- 如果不敬重老師,或不愛惜其資財,那麼,再有智慧也是 大大地迷失了。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奧妙啊!
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,則為官長,故大制不割。
- 知道其雄偉強壯,卻甘守雌愛柔順,而成為天下的溪流。
- 作為天下的溪流,永恆的恩德與他同在,(使人)複歸於純潔 潔的嬰兒。
- 知道其光明所在,卻甘守暗昧,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 具。
- 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,永恆的恩德至誠不移,(使人) 複歸於無限的境界。
- 知道其榮耀,卻甘守羞辱,而成為天下的虛谷。
- 作為天下的虛谷,永恆的恩德充足豐滿,(使人)複歸於存 在的本原。
- 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,成為不同的器物。 聖人使用他 們,而成為掌權者。
- 如此,至大的智慧是渾然為一、不可分割的。
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,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故物或行或隨;或歔或吹;或強或羸;或挫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- 想用人為的努力去贏得天下,我看達不到目的。
- 天下是神的器物,不是人為努力可以得到的。 人為努力的, 必然失敗;人為持守的,必然喪失。
- 世間是這樣:有佔先前行的,就有尾追不捨的;有哈暖氣的,就有吹冷風的;有促其強盛的,就有令其衰弱的;有承載的,就有顛覆的 。
- 所以聖人擯棄一切強求的、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。
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其事好還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強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。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- 用道來行使主權的人,不靠武力而稱強天下。 用武力總是有 報應的。
- 軍隊進駐之地,荊棘便長出來;每逢大戰之後,兇年接著來到。
- 良善自會結果,無須強奪硬取。
- 成了而不矜持,成了而不炫耀,成了而不驕傲,成了像是不 得已,成了而不逞強。
- 任何事物一逞強示壯就會老朽,這不是出於道。 不是出於道 的,是早已註定要死亡了。
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衆,以哀悲泣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
-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﹐不是君子所使用的。萬不得已而用之﹐也是以恬澹之心﹐適可而止﹐打勝了也不當成美事。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﹐就是以殺人為樂。以殺人為樂的﹐是絕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。
- 所謂兵﹐是不吉利的東西﹐萬物都厭惡﹐得道的人不用它。君子平時以左方為貴﹐戰時以右方為貴﹐因為左方表示吉祥﹐右方代表兇喪。偏將軍在左邊﹐上將軍在右邊﹐就是以兇喪來看待戰事。殺人多了﹐就揮淚哀悼﹔打了勝仗﹐也像辦喪事一樣。
道常無名。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與江海。樸雖小, : 舊脫。 本章王弼注多言「樸」,據河上公《注》本、馬王堆《老子乙》增。
- 道﹐通常不顯露其名份。
- 存在的本原﹘即道的本體﹙雖然精淼微小﹐天下卻沒有什麼能支配他。王侯若能持守他﹐萬物會自動歸順。
- 天地相和﹐降下甘露﹐無人分配﹐自然均勻。
-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﹐就有了名份。既有了名份﹐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﹐不可僭越。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﹐就可以平安無患了。
- 道﹐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﹐好像河流疏導諸水流向大海。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。強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壽。
- 能識透別人﹐算有智慧﹔能識透自己﹐才有光明。
- 能戰勝別人﹐算有力量﹔能戰勝自己﹐才是真強。
- 知足的人富有。
- 攻克己身﹑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。
- 持守本相﹑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。
- 肉身雖死﹑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。
大道汎兮,其可左右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,功成不名有。衣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欲,可名於小;萬物歸焉,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。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- 大道瀰漫﹐無所不在﹐周流左右。
- 萬物都是來自他生的﹐他不自誇自詡。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﹐他不彰明昭著。
- 他愛撫滋養萬物﹐卻不以主宰自居﹐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。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﹐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﹐這樣﹐他的名份可就大了。
- 由於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﹐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。
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大。樂與餌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
- 秉持大道之象者﹐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。普天下都歸向他﹐也不會互相妨害﹐反而得享安息﹑平安﹑太平。
- 人間的美樂佳宴﹐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。
- 大道出口成為話語﹐平澹無味﹐看起來不起眼﹐聽起來不入耳﹐用起來卻受益無窮。
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是謂微明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- 要收斂的﹐必先張馳。要削弱的﹐必先加強一下。要廢棄的﹐必先興起一會兒。要奪取的﹐必先讓與一點兒。這是微妙的亮光。
- 柔弱的勝過剛強的。
- 魚不能離開深水﹐國家的秘密武器也不能讓人知道。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- 道﹐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﹐其實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。
- 王侯若能持守住道﹐萬物會自動歸化。
- 歸化中有私慾發作﹐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住。在這個無以名狀的本原裡﹐慾望將斷絕。
- 慾望斷絕﹑人心平靜了﹐天下自然便安穩了。